查看原文
其他

周桓王的奋斗,东周王室现复兴火苗

智迟 中国国家历史 2021-06-14

全文共2585字 | 阅读需7分钟

一位企图恢复王室权力,重振王朝威望的天子,而且他的努力一度让衰败的东周王室出现了复兴的火苗。他就是周桓王。


如果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寻找几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分水岭,公元前771年是不可落选的重要节点。尽管在后世的典籍中,东、西二周常被共同称呼为“两周”,然而究其根本,按照传统宗法制度所定义的“正统”周王朝,早已伴随着幽王死于犬戎之手而烟消云散。东周的所谓周天子,几乎都是用来为诸侯野心蒙上一层温情面纱的工具而已。

周公主持封建

 
之所以用了“几乎”二字,因为在众多傀儡中,还有一位企图恢复王室权力,重振王朝威望的天子,而且他的努力一度让衰败的东周王室出现了复兴的火苗。他就是周桓王。
 
“非不愿,实无奈”先天不足的周平王

说到周桓王,得先说说东周开国之君周平王。尽管他的统治期长达整整五十年,但却开启了“橡皮图章”的模式。
 
这位无所作为的东周天子,与其说是无能,倒不如说是他先天不足的继承权带来的政治包袱。其缘由还要从西周末代的幽王之死开始说起。2012年清华大学整理“清华简”,指出幽王因为跟自己王后的父亲申侯发生了矛盾进而兵戎相见,最终被申侯联合犬戎人突然袭击杀死,这与传统观点(包括《史记》)认为的“烽火戏诸侯”事件导致西周灭亡的原因相左,考虑到“清华简”的所处年代是战国时期,并未经历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因此要比西汉中期的《史记》拥有更加准确的年代可信度。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平王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也就能够解释得通,作为申后之子,他从即位就背负着父亲横死的阴影,而法统上的“篡逆”之名虽然可以通过编造历史来骗过后来人,但是在当代诸侯的眼中却被暴露无余。面对虎视眈眈,企图兴师问罪的诸侯们,平王只能依赖自己外祖父申侯统治的申国,以及申国的联盟鲁、许等国,这就是平王的政治包袱:因得位不正而无法继承的正统天子权威,何谈重振周王室的威望呢?

平王东迁


而之后的“两王并立”,更给了周平王沉重的打击:
 
先是,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引《竹书纪年》
 
因为对平王身份的质疑,姬姓诸侯国虢国的国君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弟弟姬余臣在今天的河北、山西一带即位,即后世所称的周携王。于是东周的天下同时出现了两位天子,诸侯对此也暗自心喜,不断在两位天子间摇摆不定,谁给的好处多就服从谁,本来就被严重削弱的天子权威雪上加霜。公元前750年,晋国的晋文侯突袭携王,将周携王杀死,终结了东周长达二十年的“两王并立”局面,平王虽坐稳了自己的宝座,但是中人之姿的平王终其一生,也没有对双重打击下的王权衰弱做出什么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悲剧既是个人能力的缺陷,也是历史进程的无奈。
 
 
年轻气盛、有胆有识的青年天子周桓王的奋斗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考虑到春秋时代中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0岁,从继位开始到病逝,一共统治了整整五十年的平王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长者。代价却是连自己的世子姬泄父都死在了自己前面,按照嫡长继承制,接替平王之位的是他的孙子,也就是周桓王姬林。
 
与少年时代就被申侯操纵登上王位的平王不同,桓王即位的时候,已经是一名成年人。加上父亲死后就被爷爷当成继承人培养的缘故,桓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很早就接触过诸侯和王室间的折冲樽俎。青年天子的血气和自尊让桓王不甘心成为爷爷一般尸位素餐的符号。桓王最渴望的莫过于恢复王室的荣光,重新成为文王、武王、成康一般的英主。于是当手中掌握天子的大义名分之时,桓王立刻就开始了自己的谋划,他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老牌诸侯晋国。
 
这是桓王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此刻强大的晋国正处在内部分裂的混乱局面中,这就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曲沃代翼”事件。

“曲沃代晋”画像

关于曲沃代翼事件的大概是:晋国国君的正统继承权被以翼城为代表的大宗和曲沃为代表的小宗之间反复争夺,作为姬姓宗室的诸侯国,这种带头违反宗法制度的行为毫无疑问是“礼崩乐坏”的代表。对于桓王来说,对晋国的讨伐实则是政治和军事的双赢。从政治上,身为天子重新捡拾起对诸侯的主导和裁决权,是符合正统宗法的大义名分;从军事上,内斗频仍的晋国统治集团根本无法把自身的力量彻底整合起来以应对桓王的威胁。果然,事实证明桓王走的这王权复兴的第一步很顺利: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左传•隐公五年》
 
鄂侯六年卒。曲沃庄伯闻晋鄂侯卒,乃兴兵伐晋。周桓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值得注意的是,桓王在晋国内乱中的态度是反复横跳的,当翼城势力强大就支持曲沃,而后来曲沃势力崛起反而去扶植翼城,由此可见桓王在这种政治平衡之术上颇有一番造诣。这种手段在后来对待其他诸侯国上也被桓王拿来反复使用,例如地理位置重要但实际上并不算强大的蔡国、陈国以及卫国等等。在桓王即位数年后,通过利用外部压力威胁再加以收拢各个诸侯,周王室的实力和名望都得到部分的恢复,其中最大的成果可能是在与秦国联合直接俘虏了芮国国君:
 
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左传·桓公四年》
 
此时的桓王,相对祖父而言,已然获得更多诸侯国的认可和尊重,于是他开始把目标对准了自己一直想要解决的最棘手目标——郑国,且这次他的对手,是在后来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郑庄公。
 
周、郑之间由暗到明的白热化之争

郑国立国之时已经是周宣王时代,传到庄公也不过才历经三世,对于这一个享国日浅,本身的领土又处在四战之地的诸侯国来说,危机和转机是并存的。且对于领导者的政治操作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很幸运的是前三代国君郑桓公、郑武公以及郑庄公都是优秀的领导人。

郑氏三公

- 未完待续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历年合辑!


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

·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长按识别二维码,敬请关注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zggjls01@126.com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热文推荐

点击标题立即阅读

中国最野的省会,原来在这儿


18年了,中国人再次打通东北!


傅聪新冠去世刷屏全网,而没想到他的弟弟,竟是这样的傅敏!


明明是拜登的大日子,但普京彪悍地先抢了世界头条!


“武德”从何而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